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一百二十八章 方腊造反

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

    这还真不是在胡说,就以北宋咸平五年(公元1002年)来举例,那年有一万四千五百六十二名举人参加科举,最后录取了二百一十九名进士。



    这概率是多少?是百分之一点五。但请别忘了,这里只说的是举人,还未算上数目尤为庞大的,州试中的秀才以及乡试中的童生。一旦将那些人算进去,每次科举的录取率,怕是连万分之一都没有。

    他十分确信,面对这个出人头地的机会,那些快被科举逼疯的家伙,是不会去拒绝的。



    当夜,两个人就秉烛夜谈,将此事该如何操作,考试内容又是什么,正式确认了下来。



    经过一番讨论,为了避免刺激到朝廷,他们将这个另类的科考定名为举才试。


    不过在说到考试的内容时,两人发生了激烈的争吵。朱武想得是老一套,准备继续考四书五经,但这个提议方一出口,就被穆栩断然拒绝。



    穆栩给出的理由有两个。首先,此次选拔的是各行各业的专业人才,不需要那种只会死读书的书呆子。他也没那个闲功夫,去招来一群做学问的,然后再二次培养他们。

    见穆栩面现踌躇,朱武接着劝道,“自汉武帝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以来,儒家便是历代正统。寨主今日虽以举才试为名,但难以掩盖恢复百家争鸣的想法。若一意孤行,恐怕会惹得天下读书人群情而攻,到时如之奈何?”



    穆栩闻言沉默许久,发现他确实有些想当然了。毕竟冰冻三尺,非一日之寒,想要改变这个现状,不可能是一日之功。



    “罢了,依军师所言便是。”想了许久,穆栩有些意兴阑珊的摆摆手,到底同意了朱武的说法。



    朱武见好就收,赶忙转移话题道,“寨主,不知这举才试何时举行?”



    



    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
    但后者则不同,这些人渴望出人头地,却又挤不过科举这座独木桥。进不能跻身统治阶层,退不愿与庶民为伍,处境尤为尴尬。



    并且拉拢后者还有一个好处,那就是数量优势。


    根本不该对那些有功名的士人抱有期望,真正应该做的,是拉拢那些不得志的读书人,尤其是那些屡试不中的家伙。



    只因站在前者的角度而言,他们是这个时代的既得利益者,所以不到万不得已,人家是没有理由抛弃到手的荣华富贵,选择冒着身败名裂的风险,去跟着他造反的。


    要知道古代的科举,可比后世的高考难上不知多少倍。甚至可以这样说,考中一个进士的难度,远远高于考上清华北大。


    在这种现实之下,考不上功名,或是被拦在科举门槛外的读书人,到底会有多少就可想而知了。


    朱武到来后,从穆栩口中听到这个办法,立时惊为天人,忙不迭的表示了赞同之意。毕竟他也曾是个读书人,可太清楚那些人的所思所想了。

    因此,若是运作得当,这些人里只要有百分之一愿为他穆栩效力,还怕没人去治理地方吗?



    想明白这点,穆栩不再迟疑,随即就命人将朱武连夜请来,与其商议此事。

    或许是由于在古代生活久了,导致他的想法开始逐渐向古人靠拢,大多数时候思维也不自觉有些僵化。



    就拿缺少底层管理人员这件事来说,他从一开始的思路就大错特错。

    第一百二十八章 方腊造反 (第1/3页)


    经琼英这一提醒,穆栩顿时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。

    其次,这一回的举才试,穆栩打算开历代之先河,他不单单想要选治理地方的政治人才,还想录取些别的行业的人才。比如算学、法家、墨家、农家、纵横家等等。



    从某种程度上讲,穆栩的举才试,又可以叫百家试。但他之所以没有定下这个名字,是不想因为一个名头,而得罪那些传统的儒家读书人。



    朱武倒也不是迂腐之人,先时心中不能理解,在经过穆栩一番苦口婆心的解释后,总算是可以勉强接受。


    不过朱武还是提出了一些异议,就听他道,



    “寨主的初衷,自然是好的。只是如此行事,未免有些太过激进。以小可之见,莫如在选拔百家人才时,先许以厚利,而不授予官职。”

阅读从红楼开始的名著之旅最新章节 请关注无双小说网(www.buxia.org)

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